说木叶诗句引用意图【好句摘抄33句】
说木叶诗句引用意图
1、“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5、“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6、“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8、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南梁·江淹《秋至怀归诗》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0、“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11、“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12、“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1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14、“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1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16、“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17、“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18、“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19、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即引出话题。
20、“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21、木叶初下。洞庭始扬波。南朝宋·谢庄《宋明堂歌九首其七歌白帝》
2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国·屈原《九歌其四湘夫人》
23、《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25、“木”和“树”的不同:
26、“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2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28、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
29、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南梁·萧衍《捣衣诗》
30、“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
说木叶诗句引用意图
31、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32、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魏·曹丕《寡妇诗》
33、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梁·柳恽《捣衣诗其二》
【说木叶诗句引用意图【好句摘抄33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2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