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格言精选53句
典籍里的中国格言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恆念物力为艰。(朱子治家格言)
2、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
3、叁十六策,走为上策。(资治通鑑)
4、出自《孟子·离娄上》。【译文】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低毁。
5、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7、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8、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9、整本书收录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将最为精华的内容展现出来,全篇读来琅琅上口。
10、翻译:因此学习到了《礼记》才停止,才算是到达了道德的极致。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四、世事虽多.尽是人事。
14、儒家对人生价值的话,最具表达特色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万世大同!
15、出自《孟子·离娄上》。【译文】不孝有多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
16、一发不中,前功尽弃。(战国策)
17、出自《近思录·处事之方》。【译文】世间的事情虽然很多,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18、★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
19、一、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2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21、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战国策)
22、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23、解读:这句话出自朱熹的读书法,体现了朱熹勤学扎实的学习态度,分别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和巩固性教学原则。
24、《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兰生所著,他用数年功夫,遍览经史典籍和先哲语录;将流传于世的格言,分为学问,存养,持躬(gōng),摄生等十一类。
25、叁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2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28、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
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典籍里的中国格言
31、一日不见,如叁秋兮。(诗经)
32、解读:此句出自荀子的《劝学》,强调了《礼记》作为书籍的重要性,《礼记》是法制的前提、也是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学生的学习到了《礼记》才算学到了最高水平。这句话是“道德”一词最早的出处,在教招考试中常以单选题形式出现。
3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34、叁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
35、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36、出自《孟子·离娄上》。【译文】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38、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
3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
40、解读:墨子的“三表法”体现了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统治阶级做决策不应迷信“宿命论”而应根据古人、人民和实践这三种标准。
4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
42、原文如下: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4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4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45、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6、翻译:读书要依照一定的顺序,一点一点积累,打好基础,并且要多次熟读成颂,仔细思索书中的含义。
47、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歌德
48、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
49、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爱迪生
50、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
51、翻译: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一是要依据前人的经验、考察古代典籍,二是要借助老百姓的实际经验,三是要将行动付诸实践、看是否能对百姓有利。
52、叁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5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典籍里的中国格言精选53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