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精选103句】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出塞》
3、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4、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凉州词》等。
5、《从军行·其二》
6、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7、王昌龄有边塞诗、从军诗《从军行》。
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0、《塞下曲·其四》
1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2、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3、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5、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6、《从军行·其三》
1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8、但使龙城飞将在,
19、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0、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21、王昌龄作《塞下曲》共四首。第一首描写边塞的景色,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记述一次征战的全过程,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同情。第四首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22、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23、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25、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26、《从军行·其七》
27、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28、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9、年代:唐作者:高适
30、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
31、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2、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33、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4、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5、《从军行·其四》
36、不教胡马度阴山.
37、出塞王昌龄
38、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39、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40、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41、万里长征人未还.
42、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43、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第一句就是互文,其意思是:秦时的明月秦时的关,汉时的明月汉时关。
44、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其中首联也是互文:回乐峰前的沙似雪,月如霜,受降城外的月如霜,沙似雪。
45、王昌龄身处于盛唐时期,是唐朝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此外,王昌龄还和诗仙李白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两人被清朝的沈德潜认为是自古以来,七言绝句造诣最高的诗人。
46、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47、《塞上听吹笛》
48、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9、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50、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51、李贺《马》
52、《塞下曲·其二》
5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4、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55、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56、是的,他的诗多为边塞军旅。
57、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58、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9、《塞下曲·其三》
6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
61、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62、《从军行·其一》
6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64、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65、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66、《从军行·其五》
67、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68、《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朝李益
69、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0、《塞下曲·其一》
71、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72、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73、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74、作者:王昌龄
75、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76、《从军行·其六》
77、王昌龄写的诗不都是军中的诗,他虽然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除了军中时他还写过闺怨诗和宫诗,较有名的是《西宫春怨》。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一些送别诗。
78、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79、《关山月》唐朝李白
80、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81、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82、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8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84、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8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7、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88、王昌龄写的不都是军中的诗。
89、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9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
91、“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92、王昌龄塞下曲有四首
93、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94、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95、《军城早秋》唐朝严武
9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7、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8、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99、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00、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01、王昌龄,字少伯,他的诗多为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尤其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前面的节目咱们说过,这是一个很小的官,负责典籍校对整理的工作。王昌龄在官场走得并不顺利,难逃被贬的命运。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却有几个好朋友,比如李白、孟浩然。
102、秦时明月汉时关,
103、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句【精选103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2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