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句子 >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126句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126句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

1、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从来一作:平生)

2、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3、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4、花甲之年:指60岁。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关于发簪的诗句有:

7、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九龄:为9岁。

9、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10、冠者:指成年人。

11、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2、出自两汉佚名的《有所思》

13、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14、十三:为13岁。

15、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16、秦、汉: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17、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18、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9、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20、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夜坐二首》

21、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22、昔闻发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23、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24、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25、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6、中寿:指80岁以上。

27、中寿:七十为中寿。

28、暮齿:晚年,暮年。

29、二八:为16岁。

30、姥[mu]:年老的妇人。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

31、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唐·韦庄《秦妇吟》

32、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33、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34、垂髫一词是古代文人通称儿童的词语,意思是未到束冠之年、毛发自然下垂的小孩子。

35、髫[tiáo]年:童年。

36、另外称老人的有:

37、上寿:九十为上寿。

38、魏晋南北朝: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39、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

40、髫[tiáo]龄:童年。

41、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4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43、公子髫年四海闻

44、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45、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46、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47、还历之年:指60岁。

48、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49、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50、童孺:儿童。

51、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描绘了髫年的历史和人生经历。其中,李端的《江上逢司空曙》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人生的

52、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53、《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

54、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55、冠笄”的意思是:古代成年礼。“笄”的读音:[jī]

56、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57、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58、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59、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60、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

61、湘云纤玉,楚葛篝香,澡兰帘风静。-怨抑难招,沈魄当年独醒。莫唱江南古调,念天涯、深情谁省。时暗换,最秦楼惆望,归期无定。曾是榴裙误写,怕照眼枝头,绛绡花并。巧篆盘丝,午镜绿窗闹影。香蒲也应细剪,但年年、断云愁冷。迎醉面,看银蟾、飞浴露井。

6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蔭学种瓜。这便是描写垂髫之年之一的诗句。诗中的童孙就是垂髫。

63、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64、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唐·冯待征《虞姬怨》

65、我国古代,男孩年满15周岁,便不再任头发自然下垂,必须用发带扎起来并用发簪子穿起来定型。所以,这首诗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庚续,都是从小就参与生产劳动,学习农耕。

66、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67、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68、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69、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70、冠笄:[guānjī]

71、黄花满泛渊明酒,白发仍簪子夏冠。——章至谦《九日和杜子美韵》

72、期颐之年:指百岁。

73、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74、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75、另外称儿童的有:

76、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7、她们头前面刘海共同的特点是齐的,鬓角均是细长。

78、引证解释:

79、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80、发簪诗句,例如:

81、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82、久寿:长寿。

83、另外称成人的有:

84、古代发型有丱(guan读四声)发,垂挂髻、双平髻。

85、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86、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87、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88、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89、李白《长干行》诗句中写道:

90、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

91、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92、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

93、共尔髫年故

94、固定冠的簪子。

95、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96、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97、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98、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9、露垂发簪重,杯光堕金凤。

100、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101、皓首:白头,指年老。

102、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103、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104、出自明代黎遂球《中秋十七夜宋令申给谏招同陈蕊亭吏部待月虎丘石上作》

105、且了髫年志

106、志学:为15岁。

107、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108、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109、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10、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11、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112、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13、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14、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115、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16、悬车之年:指70岁。

117、《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118、介绍的这几种发型标志古代女子成人了,也就是过了15岁才能将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成年,可以嫁作他人妇。

119、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120、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

121、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22、杖围之年:指70岁。

123、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

124、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125、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126、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关于发簪的唯美诗句126句】相关文章

含有红字的诗句100首-摘抄74句

春江花月夜吟诵月亮的诗句

喜相逢的诗句-集锦93句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两句

唐朝繁华的诗句优选69句

五月励志的诗句有哪些汇总119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2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