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二三章摘抄感悟【46句精选】
乡土中国第二三章摘抄感悟
1、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2、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3、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4、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5、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6、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7、语言只有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8、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婚姻。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9、来自专栏《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与感悟
10、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11、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12、费孝通先生讲,社会学里通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即我们通常说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乡土社会里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而且自然存在规矩。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底细,由此发生法律。
13、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14、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利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
15、乡土中国前三章好句摘抄:
16、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17、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18、引自乡土本色
19、引自文字下乡
20、但作者用形象的例子说明,城市人在他们不熟悉的乡下,也是什么都不懂的,城市人在乡下人眼中何尝不是“笨”的。
21、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费孝通
22、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
23、“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24、这一段颠覆了我曾经的认知。过去我常听老师讲起文字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文字是间接的说话”,甚至说话(也就是语言)都是一种不得已的象征体系。
25、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6、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7、红尘小草
28、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
29、或许语言和文字确实于文化的形成必不可缺,但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交流,而是不得已情况下催生的方式。因为语言和文字有其固定的模式(且使用群体越庞大,模式越趋于简单化),因而会导致人和人间的情意有些公式化,也因此会有“词不达意”、“无言胜有言”的情况出现。
30、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
乡土中国第二三章摘抄感悟
31、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32、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
33、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氏族。
34、中国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35、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36、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37、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依然处处可见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的社群”所遗留的习惯。
38、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网格,可以一
39、因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一些城市人认为理所应当知道的常识,乡下人却无从知晓,所以城里人产生了乡下人“愚”的误解。
40、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41、乡土中国中开篇就指明了乡土社会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乡土性,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础,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做出延伸开来,得出的很多结论,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处社会的特性。
42、《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43、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44、乡土中国第二章句子赏析:
45、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46、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乡土中国第二三章摘抄感悟【46句精选】】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4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