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赞杨贵妃的三首诗-集锦70句
李白赞杨贵妃的三首诗
1、这首诗虽是赞美楊妃的美丽实在是涚宫廷的庸俗气味。
2、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哪想到这时诗仙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著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
3、背景: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
4、清平调三首·其一
5、以云比喻楊妃衣裳的华贵,以花比喻楊妃的容貌美丽,春风栏杆,露华浓,是形容牡丹花带露時颜色的鲜艳,若非群玉山头见是传说女神王母所居的地方,意思是说楊妃的美,只能在神仙世界看见,
6、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7、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8、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9、清平调清平调三首
10、用来形容杨玉环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其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杨贵妃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11、第一首,首句通过“云”“花”这两个美好的意象,来比喻杨贵妃的外在容貌,云霞一样的衣裳,如花朵一样的容貌,虽未具写,但引导读者自己就按照想象来刻画杨贵妃的形象。
12、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13、唐·李白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翻译:见云而想到杨妃衣裳,见花而想到杨妃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15、⑤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16、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17、译文:贵妃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18、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19、译文: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2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1、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22、诗词赏析
23、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翻译: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扩展资料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李白为杨贵妃做了诗《清平调》三首。李白看见天边的云彩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这是极言杨氏的衣饰和容貌之美。
2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采用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杨贵妃的美貌,难怪她被后人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25、李白为杨贵妃只写过三首诗,这首诗就是《清平调》,以下是诗的全文:
26、意思是: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27、第二首,这首当中引用了巫山神女与赵飞燕的事迹,用以侧面烘托杨贵妃的美貌。首句当中通过写天然的色与香,来写杨贵妃的天然国色;第二句中用巫山神女的传说典故来进行对比,可是仍不及杨贵妃,一个“枉断肠”写出楚王的不值。
28、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29、《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赞美杨贵妃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30、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李白赞杨贵妃的三首诗
31、李白写杨贵妃的诗有三首,为《清平调词三首》。
32、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3、后两句从史实借用汉宫赵飞燕对比,绝代的飞燕还需要依靠新妆来获取宠爱,而杨贵妃靠的是天然的素颜。采用巫山神女与汉宫飞燕二则典故,都意在渲染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艳。
34、①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35、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36、《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这首诗中,李白盛赞了杨贵妃的美貌,称衣着服饰都如此的美艳。同时玄宗对杨贵妃的宠溺之情,让贵妃更添媚态。这等仙女,绝非人间可寻,恐怕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看到。果然,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李白的大作后激动异常,唐玄宗甚至吹笛子来应景。李白不着痕迹的将杨贵妃比作仙女下凡,也讨得了二人的欢心。但不久之后,李白终究是厌恶了这种阿谀奉承的日子,离开了长安。
37、这首词是玄宗与楊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三首诗,歌咏楊妃的美丽和唐代宫廷生话,表现了宫廷侍臣的庸俗气味,
38、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9、只有这三首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0、扩展资料
41、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天宝元年诗人奉诏入宫成为翰林待诏,专为皇帝写诗。李白为杨贵妃写《清平调三首》,
42、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翻译: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43、牡丹花在“露华”的滋润下愈加娇艳,也暗喻杨贵妃深受恩宠,愈加娇美。“玉山”“瑶台”“月下”这些都是天上的仙境,而在这些词形容下的杨贵妃,肯定也是只有在天上才能见到的吧。无形之中就将杨贵妃的容貌升到仙女的地步,精妙绝伦,足以见李白高超的技艺。
44、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5、李白写得赞美杨贵妃的诗是《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46、第三首,这首诗将花与人合二为一,“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君王”指唐明皇,“两相欢”与“带笑看”将三者统一起来。“解释”意味消除,“春风”指代君王,好似春风原有无限的惆怅,而今动人的牡丹与美艳的佳人都
47、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48、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9、“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50、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51、清平调·其一
52、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53、出自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54、④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55、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56、“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57、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58、清平调三首·其三
59、②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60、清平调三首·其二
李白赞杨贵妃的三首诗
61、《清平调·其一》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奉诏进宫所作的组诗之一。李白在这首诗中以牡丹花来比杨贵妃的美艳。
62、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杜牧有一首写杨贵妃爱吃荔枝的《过华清宫》
63、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64、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65、在这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66、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6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6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69、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7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白赞杨贵妃的三首诗-集锦70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4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