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当定宗旨原文-摘抄38句
论教育当定宗旨原文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
4、论教育之宗旨,篇名。王国维撰。作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提出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教育宗旨,将“人之能力”分成“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完全之人物”即“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5、教育方针的原文如下:
6、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
7、一、知育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智识,而智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古代之智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智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之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智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8、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道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关注: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人,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归宿(导向调控评价)
11、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5、清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维新人士纷纷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16、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17、如康有为于1898年在《请开学校折》中首次介绍德国和日本的普及义务教育情况;梁启超通过对日本教育的考察,于1902年发表了《教育政策私议》和《论教育当定宗旨》两篇专文,呼吁在中国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在各方人士探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将初等小学堂确定为义务教育,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从教育制度层面第一次在初等小学堂推行5年制的义务教育。
18、有些国家(如法国、苏联)以中央政府颁布教育法令或执政党发布指令、决议等形式提出;有些国家(如美国)没有官方规定的全国一致的教育宗旨,而由各地方政府以州或县宪法的有关教育条款加以规定。
19、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
20、“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知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22、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23、然人心之智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24、二、道德然有智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智识也。古今东西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智识者,故古今东西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盖人之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希腊古贤所唱福德合一论,固无古今中外之公理也。而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张皇而发挥之,此又教育之任也。
25、三、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26、教育宗旨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总要求。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教育目的最为重要。各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关于教育宗旨的制定和提法也各异。
27、中国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首次颁布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
28、这一规定,把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法律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29、加之发展身体能力的身体训练即体育,“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
30、·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论教育当定宗旨原文
3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为: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
32、而人的精神能力又由智力、意志、情感三部分所组成,对应着真、善、美三种理想,“完全之教育”应包含着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交错,相互兼容,不可分离。
33、,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34、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35、是所见较早提出体、智、德、美四育者。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卷56。
36、党的教育方针是:
3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宗旨也就不同。
3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具体表现在:它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决定着教育体制等。因而,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教育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论教育当定宗旨原文-摘抄38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4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