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人生有如负重
德川家康人生有如负重
1、德川家康可以说是将忍字诀磨练到了最高层次。牺牲了童年来忍耐今川义元,牺牲妻儿来忍耐织田信长,牺牲了故地忍耐于丰臣秀吉,但是这些牺牲却换来了天下,换来了365年的德川幕府
2、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3、纵观德川家康的一生,前半生一味忍让,后半生迈向统一。
4、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家康也会随之改变,只要是对壮大家业有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下去。能够成为日本霸主,完全是他一步步经营的结果,而非真的是有好运气或者活得长。
5、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6、心生欲望之时,当回顾贫困之日,方可无事。
7、心怀宽恕,视怒如敌,则能无事长久。
8、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日。
9、不及胜于过之。
10、以不自由为常,则不觉不足;
11、责人不如责己。
12、德川家康:
13、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14、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15、有人认为德川家康是彻头彻尾的叛徒,事实上面对三任主君(今川义元、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从未做出叛变之举,在主君在世时努力完成主君交代任务,哪怕遇到不公平对待,同样没有任何怨言,这也是他给世人忠厚老实的感觉。
16、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段话应该是德川家训而非家康的辞世之言。但以此句作为其一生的概括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7、方今世界,规模巨大的图书,已非少数,但由一人所写,只写一个大故事,而能广为传诵者,唯《德川家康》。
18、德川家康遗训第一句是: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应该是原创,论语里面没有相同的话,但是有两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有一句是:欲速则不达。
19、历史上记载病死。因为在1605年,家康已经将将军之职让给儿子秀忠。1614年,家康就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久于人世。因此发动了两次大阪战役,(1614大阪冬之阵和1615夏之阵),灭掉了丰臣秀赖。从此日本再无对德川幕府的威胁,也无大的战事,史称“元和偃武”。此后一年,1616年6月1日,德川家康病死于骏府城,终年75岁。从整个事件的脉络来看,家康病死也符合逻辑。
20、年,本作开始在《北海道新闻》连载,持续连载18年,反响如潮,后正式公开出版发行。本书26卷,日文1100万言,中文简体字版550万言,故事时间跨度近百年,书中重点人物300余人,有名有姓者计约2500余人。欲论规模之巨、场面之丰、故事之复杂、人物之繁多,如此浩卷却能写得天衣无缝的大故事者,天下之书,无出其右。此书从德川家康出生前夕写起,交代日本战国风云,浓笔淡抹,或轻或重,写家康成人,统兵,成军,崛起三河,统领关东,最终统一日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最终写到盖世英雄逝世,洋洋洒洒,或令人大喜大悲,或令人拍案叫绝,或令人唏嘘欲泪,或令人掩卷沉……巨著叙述家康铁血纵横一生,铁马金戈与运筹帷幄,战阵兵刀与闺闱秘闻,自然甚是详细,其中不免添加了诸多花絮,多为作者为了增加阅读趣味,些有发挥,但在书写桶狭间之役、三方原之战、长筱合战、本能寺之变、小牧??长久手之役等实际事实与大是大非者,却无丝毫歪曲历史,尤其是被日本称为“千年一役”的关原合战,更是将其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合战经过一清二楚,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演义型历史巨作。本书书写百年日本战国乱世:战场与后帏交错,正邪与善恶纵横;或缠绵悱恻于儿女情长,或慷慨悲歌以武士壮烈;用兵以诡道,驭人以心道,治世以王道,治乱以霸道;要紧处动人心魄,动情处肠断魂伤;前后勾连,彼此呼应,有伏笔,有隐语,有难言之隐,有纸背之力,有艰难曲折人世之艰,有浩浩荡荡天道之气……如柏杨先生言:中文图书,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可与之媲美。一言以蔽之:史家笔法,大家风范。
21、德川家康,(とくがわ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正室之子(长子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第四纪以后
【德川家康人生有如负重】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