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译文 注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返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杂乱的心境。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画心思,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天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状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况且又和家人消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况且又是在这种状况下经冬历春,捱过绵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现,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园、亲人的怀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力慰藉的日子情形,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力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简单为读者容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位置、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布景,下两句出色的抒发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绘诗人逃归途中的心思改变。“近乡”告知诗人因长时间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园。所谓“情更怯”,即愈挨近故土,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凶猛,几乎变成了一种惧怕,怕到“不敢问来人”。依照常情,这两句好像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要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则情形”。由于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任何消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怀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间担忧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怀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构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对立心思状况。这种对立心思,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挨近家园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开展:原先的担忧、担忧和含糊的不祥预感,此时好像立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时间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则当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而,“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别状况下心思对立开展的必定。“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希望和由此形成的精力痛苦。愈挨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担忧,开展到极端,这种担忧就会变成一种惊骇、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由于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别阅历、特别身份有关的日子资料,所体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时间旅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园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别心思状况。而这种心思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好像往往和著作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就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发艺术,并且有更深入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告知了布景之后,当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对立心思和痛苦心境。可是,读者却必需通过一番仔细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心思状况,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种高度简练的抒发手法,使著作用最省掉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