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赏析
阳月南飞雁,风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分,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干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暗淡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土,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土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赏析】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风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阴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停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时,而我呢,何时才干重来大庾岭,再返故土和亲人聚会!由雁然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间。这一明显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神往等等苦楚复杂的心里情感体现得宛转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风光:“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傍晚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安静得令人孤寂,林间瘴气旋绕,一片迷蒙。这现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安静的时分,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定。森林迷瞑,瘴气如烟,故土望眼难寻;前路怎么,又难以卜知。失意的苦楚,乡思的烦恼,面临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耐。
恼人的现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暗淡的境界,又恰似他心里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发,转承得真实好,以景衬情,烘托了苍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发又推进一层,愈加深刻细腻,愈加强烈具体了。
最终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发。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分,再望一望故土吧!尽管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怒放的梅花该是能够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一切,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尽管家不行归,但他非常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点,但是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幻想,虚拟一段情形来关合全诗。这样不光深化了主题,并且情韵浑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遥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仍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纠缠。之所以能发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描述,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出心裁。全诗情形交融,用词讲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扩展阅览:人物点评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德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因为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趣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波动人生,触摸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身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惨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质的人品而遭人厌弃,不只体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所以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从军。不久逃回洛阳。《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剧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全国丑其行。”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泰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不知道又改越州长史。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宋之问在世时与沈佺期齐名,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诗有较充实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和谐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