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眼中国历史,没有那一家能像苏家一样,父子三人独霸文坛。无疑三苏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例子。他们完成了宋代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三苏父子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苏父子当年名震京师,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并称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南宋期间,士人学子中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说。朱德对三苏的评价更为精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今天,我们凭吊古迹,再现历史,一一领略三位文学巨匠的风采。首先,让我们看看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代表作:全书横论。
想必大家在高中时都学过他的《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议论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文章一开头就旗臶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继之阐明它的两重涵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展开反复论证,最后又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和现实,评古刺时,抒发感慨,引申论点,透出作论本意,并以一个赂字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先纲后目,纲目对应,脉络清晰,逻辑性强,颇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苏洵不但在文学上造诣非凡,而且再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别具一格。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看完苏洵,接着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辙的风采。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臵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臵,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着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巢谷传》《老子解》等。
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第二段相当精彩: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其实,苏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大文豪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以《前赤壁赋》更加脍炙人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这位儿时就被称作神童,在三苏里可谓最有才气的大文豪当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是‘尸骨’未寒的故事。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一个是东坡吃草的故事。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说到苏轼,大家应该肯定也会联想到东坡肉。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坡肉的由来: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于是,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然受到如此的迫害,但是苏轼依然以很乐观的态度面对着生活。从《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东坡肉的发明都能够体现这一点。
三苏父子不仅在文学上成就非凡,而且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一生都在尽心竭力地探求治世之道,用呕心沥血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
苏洵深受欧阳修的赏识,于是就被推荐给了当时的宰相韩琦,起初韩琦也待若上宾,后来韩琦主事枢密院,典天下兵马,见军务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便有了整治之心,但是韩琦又生性胆小,怕引起军队哗变,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正在这时,洵便写了《上韩枢密书》,在文中提出了从严治军,不惜杀鸡儆猴,以正军纪。韩琦认为苏洵好杀戮,没有仁慈之心,自此就疏远了他,不给他一官半职。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在里面抨击朝廷办事效率低,什么事都一拖再拖,对这种做法很是不满。以此充分揭露了北宋王朝因循守旧的官僚作风,像这样敢于直言的人在腐朽的封建官僚主义的压迫与打击下,仕途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的,不出所料,最后给了个九品的芝麻小官——文安县主簿。
苏洵从小就教育两个儿子,要敢于为正义而献身。后来苏氏两兄弟一同参加制科考试,在他们的论文中,言语切直,敢于批评时弊。东坡批评仁宗不理朝政,朝廷上下一片委靡之风,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子由更是口无遮掩,批评仁宗贪图享乐,醉心于后宫酒色之中。他俩忤逆大胆的言辞让主持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大惊,不想也不敢录取。虽说仁宗老了,但是还没到多糊涂的地步,不但不责怪,反而非常欣赏苏家兄弟的才华和人品,认为给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之才。但是,朝中的权臣对他们还是很不满,处处排挤打压他们。宋英宗做太子时就知道苏东坡是个人才,继位后几次想提拔东坡做官,都受到宰相韩琦的极力反对。后来由于政见的不同,苏家兄弟又多次受到王安石、司马光的打压,被一贬再贬,但是他们从不计个人恩怨,在某些主张上还是支持两位当权者的。如此宽广的心胸,在文人身上有了最好的体现,怎不叫人由衷的佩服?
苏轼在《与杨元素书》中说:昔之君子,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温公光)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老弟(自称)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始于此,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这里所谓君子,无非是朝廷中毫无主见的大臣,对当权者阿谀奉承、惟命是从。忘记了自己是拿着朝廷俸禄的,却不尽心竭力为国家出力!惟独东坡有独到的见解和不同意见,自己是凭良知在做事,因此每每与当权者意见不和时都会受攻击,无法在朝廷中立足,后来章惇作宰相,还把他流放岭南,欲臵之死地而后快。
政治这个东西,谁也说不清楚,他可以造就管仲、商鞅这样的奇才,也可使黄皓、秦桧之流得势,想不到像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一代文人,居然也如此庸俗,心胸也如此狭小,小到连不同的意见也容不下?可悲,可叹!千古文人最好是远离政治的掩映,才可以脱离政治的俗气,那些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我想在文学上他是没有多大不朽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落榜前的《枫桥夜泊》千古流传,可是他高中后的诗作为什么没有一首广为流传呢?政治的俗气压住了文学的纯真。
综观三苏父子,一生都怀才不遇,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终究未能实现,这样也好,有了文学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如果他们坠入政治的深渊,一切都会变的,没有苏洵、子由被打压,没有贬谪,没有苏轼与黄州的际遇,我想我们是没有福气读到他们那么多的好文章的,《衡论》、《六国论》、《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诗传》、《论语拾遗》都是旷世少有的大作。
为国家殚精竭虑,无私无畏,直指时弊,政治上失意,可文学上成就大器,苏家父子始终不失为正人君子。今天眉山淳朴的社会风尚,是三苏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人就要像三苏一样,不同流合污,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此大丈夫所为!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眼中国历史,没有那一家能像苏家一样,父子三人独霸文坛。无疑三苏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例子。他们完成了宋代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三苏父子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苏父子当年名震京师,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并称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南宋期间,士人学子中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说。朱德对三苏的评价更为精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今天,我们凭吊古迹,再现历史,一一领略三位文学巨匠的风采。首先,让我们看看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代表作:全书横论。
想必大家在高中时都学过他的《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议论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文章一开头就旗臶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继之阐明它的两重涵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展开反复论证,最后又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和现实,评古刺时,抒发感慨,引申论点,透出作论本意,并以一个赂字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先纲后目,纲目对应,脉络清晰,逻辑性强,颇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苏洵不但在文学上造诣非凡,而且再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别具一格。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看完苏洵,接着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辙的风采。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臵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臵,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着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巢谷传》《老子解》等。
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第二段相当精彩: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其实,苏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大文豪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以《前赤壁赋》更加脍炙人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这位儿时就被称作神童,在三苏里可谓最有才气的大文豪当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是‘尸骨’未寒的故事。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一个是东坡吃草的故事。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说到苏轼,大家应该肯定也会联想到东坡肉。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坡肉的由来: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于是,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然受到如此的迫害,但是苏轼依然以很乐观的态度面对着生活。从《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东坡肉的发明都能够体现这一点。
三苏父子不仅在文学上成就非凡,而且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一生都在尽心竭力地探求治世之道,用呕心沥血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
苏洵深受欧阳修的赏识,于是就被推荐给了当时的宰相韩琦,起初韩琦也待若上宾,后来韩琦主事枢密院,典天下兵马,见军务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便有了整治之心,但是韩琦又生性胆小,怕引起军队哗变,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正在这时,洵便写了《上韩枢密书》,在文中提出了从严治军,不惜杀鸡儆猴,以正军纪。韩琦认为苏洵好杀戮,没有仁慈之心,自此就疏远了他,不给他一官半职。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在里面抨击朝廷办事效率低,什么事都一拖再拖,对这种做法很是不满。以此充分揭露了北宋王朝因循守旧的官僚作风,像这样敢于直言的人在腐朽的封建官僚主义的压迫与打击下,仕途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的,不出所料,最后给了个九品的芝麻小官——文安县主簿。
苏洵从小就教育两个儿子,要敢于为正义而献身。后来苏氏两兄弟一同参加制科考试,在他们的论文中,言语切直,敢于批评时弊。东坡批评仁宗不理朝政,朝廷上下一片委靡之风,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子由更是口无遮掩,批评仁宗贪图享乐,醉心于后宫酒色之中。他俩忤逆大胆的言辞让主持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大惊,不想也不敢录取。虽说仁宗老了,但是还没到多糊涂的地步,不但不责怪,反而非常欣赏苏家兄弟的才华和人品,认为给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之才。但是,朝中的权臣对他们还是很不满,处处排挤打压他们。宋英宗做太子时就知道苏东坡是个人才,继位后几次想提拔东坡做官,都受到宰相韩琦的极力反对。后来由于政见的不同,苏家兄弟又多次受到王安石、司马光的打压,被一贬再贬,但是他们从不计个人恩怨,在某些主张上还是支持两位当权者的。如此宽广的心胸,在文人身上有了最好的体现,怎不叫人由衷的佩服?
苏轼在《与杨元素书》中说:昔之君子,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温公光)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老弟(自称)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始于此,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这里所谓君子,无非是朝廷中毫无主见的大臣,对当权者阿谀奉承、惟命是从。忘记了自己是拿着朝廷俸禄的,却不尽心竭力为国家出力!惟独东坡有独到的见解和不同意见,自己是凭良知在做事,因此每每与当权者意见不和时都会受攻击,无法在朝廷中立足,后来章惇作宰相,还把他流放岭南,欲臵之死地而后快。
政治这个东西,谁也说不清楚,他可以造就管仲、商鞅这样的奇才,也可使黄皓、秦桧之流得势,想不到像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一代文人,居然也如此庸俗,心胸也如此狭小,小到连不同的意见也容不下?可悲,可叹!千古文人最好是远离政治的掩映,才可以脱离政治的俗气,那些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我想在文学上他是没有多大不朽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落榜前的《枫桥夜泊》千古流传,可是他高中后的诗作为什么没有一首广为流传呢?政治的俗气压住了文学的纯真。
综观三苏父子,一生都怀才不遇,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终究未能实现,这样也好,有了文学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如果他们坠入政治的深渊,一切都会变的,没有苏洵、子由被打压,没有贬谪,没有苏轼与黄州的际遇,我想我们是没有福气读到他们那么多的好文章的,《衡论》、《六国论》、《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诗传》、《论语拾遗》都是旷世少有的大作。
为国家殚精竭虑,无私无畏,直指时弊,政治上失意,可文学上成就大器,苏家父子始终不失为正人君子。今天眉山淳朴的社会风尚,是三苏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人就要像三苏一样,不同流合污,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此大丈夫所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