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会什么语言
黑格尔会什么语言
1、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2、两天后,经当局“破例”许可,葬礼得以举行。
3、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深刻影响了黑格尔的思想进程。这一点,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中做了重点阐述。此时黑格尔正在图宾根大学新教神学院就读,和若干年轻人一起,准备为宗教事业献身。
4、仆人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在那些原本不想做仆人的人、或者出于某种生活意外而跌入此种境地的人,都是极大的侮辱。黑格尔先是在伯尔尼,随后到法兰克福,长达六年的服役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仆人具有奴性的观点,而且一直坚持着摆脱奴役的意志和希望。
5、?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6、黑格尔没有“重新构造”世界,他是赋予自我以能动的力量,以他非凡创造性的想象构建起思辨的大厦。黑格尔从这里出发,走向他的哲学道路,这种起点与其说是来自某种理论阐述,毋宁说是自发的,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
7、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
8、以所有过去的哲学家为榜样,黑格尔仔细地倾听者时代的声音。他描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一个异化了的世界,一个原本就模糊的世界,我们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认清。因此,不仅只有表达方式模糊不清,他的哲学从本性而言就是隐晦不明的。但这并非是要取消它的价值,而是要赋予它另一种不同与作者所渴望的意义和用途。这就是黑格尔的体系,这一体系不能自己为自己辩护,要为其辩护,就必须要用虚假的论据和专断的概念、甚至是荒诞的概念构建。这一点上,黑格尔的体系与其他人的体系也没有什么区别,差别只在于平衡程度的大小上。他试图把起初看起来最不可调和的东西调和在一起,辩证的矛盾最终通向消解。但是辩证思想与黑格尔体系之间的矛盾却依然存在:辩证思想推崇运动、变化、发展、生命里尔黑格尔计划的体系,尽管他尽力使其保持“开放”,但实际上必然导致稳定、固定、维持、僵化。
9、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
10、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11、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2、这是作者对黑格尔哲学计划热情的颂歌和尖锐的评判。
13、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14、在这种压抑、躁动的环境中,法国大革命的消息如同一颗火花落在一堆干柴之上,当然这堆干柴还只是精神上的。如卢卡奇所说,黑格尔终其一生坚持认为法国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在当时革命方炽之际,虽然德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实践条件并不存在,但青年黑格尔还是表现出强烈的热情。
15、黑格尔意图阐发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体系。一半不由自主,一半刻意为之,对于这种概念杂技,他设定了最艰难的条件和最难以逾越的障碍,当然也是为自己设定的:从各种不可或缺却又实际上互不相让的前提出发,构建一个整体的解释体系。他凭借自己的敏锐、创造和执着,将其发挥到极致。更大程度上,是这个体系控制了黑格尔,而不是黑格尔控制着这个体系。
16、第三是哲学家对时代的理性洞察,重新关注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并以哲学的方式参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和再经典化。
17、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18、年深秋,黑格尔因霍乱在柏林去世。
19、黑格尔认为,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都源于酝酿和生产这些思想、这些作品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造峰者”与艺术高峰之间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经典的建构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作为时代意志的哲学,孕育和召唤艺术经典的出现;
20、走出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开始他们自身的内在的“革命”。黑格尔逃脱了成为牧师或神学教授的命运,却无法逃离专制的环境及其施与的雨滴。他在伯尔尼的一个贵族家庭中做家庭教师,“由于无法避免的必然性而自由地出卖了自己”。
21、因此,要想有意义地进行哲学或科学的研究,就必须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基础,构造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或符号语言,用准确无误、清楚明白的人工语言来取代日常语言,从而为科学的、统一的世界语言奠定基础。
22、作者提示到,即使人们特别关注黑格尔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他在很多方面还是与其同时代人相近的,因此从他的相对平凡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其公开著作的形象。
23、在黑格尔晚年,作为教授和校长,他并没有完全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是介入政治生活,卷入到多起学生的事件中。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精神上的出世者,他没有遵从笛卡尔的生存准则:“在世界上到处流浪,作为世间各种喜剧的观众,而不成为其中的演员”。事实是,黑格尔的名字,在普鲁士警察和司法机构的档案中经常出现,而且是和这些被镇压者联系在一起的!
24、黑格尔强调人创造历史,人类是历史的精神体现。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创造人,人是合理的存在,人的思想,语言,意识,就是历史。
25、黑格尔于1770年8月出身于斯图加特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26、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27、??卢梭(1712—1778年)法国思想家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中获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奢望,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魔术师》在枫丹白露王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拒绝接受路易十五给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小说《新哀洛绮丝》发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这部小说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既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当时,法院下了通缉令,教会也发出声讨书,两本书在许多地方被教会当众焚烧。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播到欧洲各地。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国。晚年时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录》。1778年去世。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他坚持自然神论,反对无神论,唯心主义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28、总体说来,作者是要为黑格尔“正名”,这种态度颇类似于卢卡奇,以至于在一部传记作品中充满了论战的味道。两者采用的方法也有相近之处,就是从黑格尔所处的背景,即政治环境和生活经历出发,分析黑格尔思想的现实基础,正所谓知人论世。卢卡奇侧重于政治的与社会的环境分析,作为传记,本书自然还会关涉到其生活,特别是他的学习过程、工作经历和婚姻状况,具体地呈现黑格尔思想的现实生活基础。
29、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伟大人物的个性往往隐没在那些流传后世的功绩之下,哲学家也不免于此。作为读者,此前对于黑格尔的印象,更多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是艰深晦涩的巨著。这本书则让我认识了在概念与文本之后的黑格尔。
30、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黑格尔会什么语言
31、这一天,一只庞大的队伍为这位事实上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送行,其中大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当时,柏林的政治形势非常紧张,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加剧,学生激烈地公开反对国王和政府并遭到了镇压,因此他们的悼念更有深层的原因。并且在普鲁士的法律环境下,葬礼是公开游行示威的唯一接口。另一方面,没有任何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参与葬礼,当局甚至没有发出例行的吊唁,哪怕只是表达虚伪的惋惜。
32、读后小记
33、吟默朋友,你好。以下分别是黑格尔、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资料。
34、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35、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短暂动荡时期内,黑格尔一直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他仅仅要求的所谓“承认”,当然没有触及不同层级之间人们的差异。他公开表达的只是某种最低的自由观念,今天看起来过于胆小,但却是当时的最大限度了。这是理解黑格尔的公开著作必须了解的时代生活背景。
36、不同在于,本书提示了一个阅读和研究黑格尔的视角,即黑格尔在公开的文本中表述的思想,与他在生活中、在私下里、在非公开文本中的表达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的差异,仔细识别其中的差异,对于理解真正的黑格尔和黑格尔哲学,澄清种种加之于黑格尔本人及其理论的不实之词,至关重要。而这种差异的产生,根源于黑格尔所处的政治生活环境,使得他有一些观点无法发表,或者为了发表而不得不改变表达方式。
37、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38、然而那些未来某种特定目的而建立的机构,依据其自身本性的原则,有时却发展成了相反的东西。图宾根神学院本来是公爵们培养为自己的领地服务的牧师,但已经染上了异端的倾向。在启蒙运动的浪潮下,教师们表面上坚持着独断论的神学,却也不是十分相信了,他们的妥协更是表明了这种怀疑。
39、如果考察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的诞生,从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中,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意识从最初的天真和无知,到一般的哲学认知,再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黑格尔确定了一个虚构的起点,对于开端之处他未加批判,遵循了观念论的传统,即从意识的预设原初状态出发。“原初理念自然是将自我表象为一个绝对自由的存在。通过自我意识这个自由的存在,整个世界一下子从虚无中涌现出来……”
40、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41、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
42、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43、黑格尔从精神性逐步战胜物质性的标准,把艺术的依次发展或历史演进分三大类: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现就其浪漫艺术言,其中顺序是:绘画、音乐、诗歌,并预言,艺术发展到诗歌将被哲学代替而消亡。
44、当然黑格尔的思想是动态的,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也会有妥协,有策略上的调整,但作者所揭示出的,是一个在根本政治取向或者说哲学取向上自始自终坚持彻底自由态度的黑格尔的形象。由此可见,由公开文本所构成的黑格尔哲学不等于黑格尔的全部思想,同样,黑格尔也不等于外在的黑格尔哲学,当然穷尽一个人的全部思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却也可以帮助我们从黑格尔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个人经历出发,去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内容和他的真实思想路向。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黑格尔、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导论。
45、洛克主张要把年青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在家庭中聘教师进行。
46、他的生命在两个世纪中各占一半,同他相近的,在诗歌上有荷尔德林(1770-1844),在音乐上有贝多芬(1770-1827),在政治上有拿破仑(1769-1827)。
47、显然,黑格尔没有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公开著作中完全表达自己,而在各种内容之间存在的不兼容同样表明了这一点。他的著作中有一种无法理解的晦涩性,歌德说,“他的精神如此杰出,但他却很难去表述自己”。但在他的口头讲座中却呈现出另一种清晰细腻的风格。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仍然要从黑格尔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环境来考察。
48、黑格尔的这一段经历,与《精神现象学》中阐述的“主奴辩证法”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身处其中,往往造成分析上的模糊的歪曲,受害者们不去谴责他们的客观地位,而是去谴责主任的个人主观态度。对黑格尔而言,并不是要废除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求雇主“承认”雇员也是“一个人”。最终,经过豪华的辩证发展(因为辩证法在幻象或空想中也可以达到完满,同在理性思想或客观现实中一样),他们作为同等的主体“相互承认”,这就是平等。
49、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鲜明地指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而语言批判即是要表明,传统哲学问题或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使用了含糊不清的日常语言。
50、约翰·洛克
51、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52、某种可能是,他熟练地运用了自己的晦涩。不由自主的天生愚笨,故意的掩盖,哲学语言本身的晦涩,阐述体系所不可避免的迂回,在他的思想中,所有这些都完全混合在一起,通常很难确定各种成分的比例。
53、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要让儿童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技能技巧有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
54、在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图宾根神学院从反面激励着黑格尔和他的小伙伴(荷尔德林、谢林),抛弃了全部独断轮,他们的目标是发现世界假象下隐藏的真理,并把它讲出来。但是,他们用以反对独断论的却是最独断的批判,他们谴责这个无可救药的时代,谴责图宾根神学院,谴责德意志民族,把善恶真假完全对立起来。他们从观念论出发,将宗教和城邦看作思想事务,陷入了判断的独断论之中。这一点只有在认识到虚伪和谎言只不过是表面征兆,还有更深层次的恶,因而更深入地研究社会现实,才有可能得到克服。
55、但是黑格尔的理想最终是失落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专制主义之下,即便到他死后,1848年爆发了革命,依旧以失败告终。黑格尔的政治思想远远超前于他所处的政治现实。
56、第二是哲学与艺术作品共生共存,相互生成,哲学成为艺术经典的语言;
57、虽然这些学生年轻冲动,好斗偏狭,不计后果,但黑格尔保持了同他们的频繁关联。终其一生,黑格尔始终站在立宪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一侧,只是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有所畏惧和保留,他定然不会认同“普鲁士绝对君主制的哲学家”这样的称号。
58、黑格尔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但是骂他的人很多。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哲学的完成,所以黑格尔很厉害!
59、黑格尔强烈地感受到,法国政治革命与康德哲学革命之间的深刻关联,在他看来,二者都源于世界精神的同一个更新或重新焕发。(从没有任何其他哲学文本像《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这样反复提到“革命”一词。)在柏林的讲课中,他说:“这个世界历史的伟大时刻……只有两个民族参与其中……在德国,这种原则以思想、精神、概念的形式爆发;而在法国,则是在实际的现实中爆发出来。”他甚至相信,既然理念引导世界,康德的理论革命必然会在德国引起一场政治革命,而且要优于法国大革命,因为已有一场道德洗礼为其作准备。
60、“结束之所以为结束,恰因其亦为开端。”全书从气氛凝重而又暗流涌动的葬礼开始,展开这位哲学家的一生。
黑格尔会什么语言
61、这无疑可看出他对语言和思想的执着和“钟爱”。他所钟爱的不是语言艺术,而是“语言哲学”。
【黑格尔会什么语言】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juzi/2651.html